彭中天:大数据时代版权产业面临三大难题
而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认清到自己的比较优势。尤其是在现在这种中美即合作又竞争的格局下面,中国的方向在哪里?我认为大致有两条路必须要走。第一条,是全球的并购整合,并购整合的主要对象是欧洲和日本。实际上就是拿国外比较成熟的工业积累的成果,与中国的产业和市场结合,来弥补中国没有走完的工业现代化道路。因为中国这台发动机实际上还应该再转一段时间,在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尚未完成的情况下,经济增速出现大幅下滑其实是不应该的,而且也是十分危险的。这个国内的很多优秀的企业集团已经在做了。
第二个,也是最根本的解决方案,实际上就是要找到我们的比较优势,在这种优势和现在的经济之间寻找融合点,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形态。那我们中国的优势是什么?我们独特的资源积累是什么?就是文化!而且也只有文化!这是我的一个最基本的判断。
文化经济的核心是版权
这是我对文化经济的理解。那文化经济的核心是什么?从政府层面、从制度层面发展文化经济,如果要抓一个提纲挈领的东西,应该抓什么?这个抓手实际上就是版权。为什么是版权?从市场经济自身的内在逻辑讲,我们知道产权是基础,第一要素、也是第一推动力。可以说,没有产权,就没有市场经济。所以要发展文化经济,首先要确立文化产权。而版权恰恰是文化产权中无形资产的主要构成与共性所在,是最重要的一种体现形式,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具代表性的法律符号。
运用产生价值
传统业态下版权使用的困惑
这是因为版权主要是私权,是发散的,概括起来就是:点多、面广、难管理。所以在传统业态下做版权运用,第一个问题是确权难,而确权是使用的前提。不确权就没有办法运用,不运用就没有价值。第二是定价难,所以紧接着带来第三个问题就是交易难。这“三难”基本上就堵死了版权普遍运用的可能。
大数据条件下的机遇
所以,说到底,文化要素交易平台最重要的功能是加速文化要素跨地域、跨领域、跨所有制的快速流通。可以不夸张的说,流通是促进体制改革最好的良方,流通是理顺产权关系最好的方式,流通是发现文化价值最好的手段,流通是调动社会资本最好的工具,流通是化解风险最好的对策,流通是文化要素转化最好的平台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交易平台就是文化经济的孵化器。通过鼓励创新,从而不断产生新的价值;通过产权登记,保护人们创造价值的积极性;通过资源聚集,提升其文化价值;通过反复交易,发现文化价值;通过转化与应用,去实现文化价值;通过科技的手段,扩大文化资源的流动半径,提高使用效率;通过金融工具的运用,引入大众投资,促进文化消费。